“把次品给我上了!”
九月那场直播,我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刷这个,第一反应是网友疯了,还是我疯了。这年头,还有人抢着要买次品的?
人家董宇辉压根就没想卖这个。他就是提了一嘴,说为了保证品质,有大概十万块月饼因为馅儿塞得太满,把外皮给撑裂了,都被当成次品剔除,准备内部消化。这话听着,一半是凡尔赛,一半是给自家产品的高标准做个注脚。按正常剧本,大家应该夸一句“讲究”,然后继续抢正品。
结果,没抢到货的人像是突然找到了情绪的出口。整个屏幕的风向瞬间就变了,那种汹涌的架势,好像不是在求着商家,而是在命令。
我都能想象到,那些同行当时得是什么表情。他们花大价钱请人设计包装,抠每一个像素的细节,研究消费者心理学报告,结果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,还不如人家一块意外撑破了皮的月饼。这上哪儿说理去。
这事儿最微妙的地方就在这儿。那个“撑裂了皮”的瑕疵,在消费者眼里,根本就不是瑕疵。它成了一个最有力的广告,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管用,因为它直观地告诉你:看,我们的料就是这么足。董宇辉后来拿出来那份厚得跟砖头一样的检测报告,其实都成了多余的解释。那个裂开的口子,已经替他把所有的话都说了。
有做快消的朋友跟我聊,说这事儿最可怕的地方在于,它完全绕开了传统的品牌营销逻辑。正常的逻辑是,我塑造一个完美的品牌形象,你因为信任这个形象而购买我的完美产品。而董宇辉这里,逻辑反过来了:你因为信任我这个人,所以连我的“不完美”,你都觉得弥足珍贵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东西了,这是在站队。是一种无声的投票,告诉市场,我们厌倦了那些过度包装和营销话术,我们只想找个信得过的人,买点实实在在的东西。哪怕它长得不好看。
所以当董宇辉一脸错愕又很坚决地拒绝上架次品时,这个事件才算真正闭环了。他的拒绝,恰恰又一次强化了大家对他的信任。如果他当时顺水推舟把次品卖了,反而落了下乘,这场由消费者自发掀起的“品牌忠诚度测试”也就失去了意义。
到最后,最成功的营销,恰恰是一场“反营销”。你说这事儿,找谁说理去。
深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